“不能老盯着各个地区的人均GDP看,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更‘拼’城市竞争力,光靠拓建城区已难谋持续发展。各种类型的区域之间、区域内部之间的和谐,是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涵。”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陆大道在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中部地区协调发展论坛上表示。
6月25日,以“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和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为主题的中部地区协调发展论坛在长沙召开。与会院士专家从综合功能区划、城市群建设、乡村振兴三维有机结合的视角,围绕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中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崛起进行了深入研讨。
不以“大”论英雄 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区域协调发展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据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所著《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确立——新中国区域发展70年回顾》一文中的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70%以上的工业集中在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区。为此,我国制定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把生产力落后的内地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指出,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区域发展不协调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九五”计划正式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我国先后出台了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方针政策,包括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等,很好地促进了相关区域的高质量发展。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现阶段较为稳定、合理的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大格局。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更注重特色,每个区域的经济总量、区域特征、经济增速等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我们着眼本地特色来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各具特色的整体组织效能,促进国家竞争力不断提升。”陆大道表示。
进行空间发展规划和经济布局,应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要把握好城市建设的尺度。大家曾一度认为把城市建设得越大越好,现在看来并不可取,亦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陆大道说,要因地制宜做好精细化管理,向城市精细化管理要效益。城市的工业发展并不一定单纯追求规模大,还要做“减法”,求精求细。
中部地区协调发展论坛现场
激活资源要素 形成区域协调发展长效机制
中部崛起战略提出至今已近20年,新时代背景下,中部地区发展有何新特征?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正呈现五个新特征,包括经济增长从不平衡向相对平衡演化,产业结构从不协调向相对协调变迁,创新活动从分散向集聚转变,城乡关系从分割向融合转型,生态环境从失衡向协调修复改善。”孙久文介绍,经济增长方面,目前中部地区的人均GDP仅次于东部沿海地区,比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都高。况且中部地区承东启西,是连接南北的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业及高新技术生产基地,因此其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也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中部地区重点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不断增强,比如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等。” 孙久文表示,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部分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武汉、长沙、郑州、合肥都已迈入了万亿经济俱乐部。因此,一方面要提高城市群、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人口城镇化,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小城镇和村庄要探索就地改造模式,引导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转移人口在县域内就近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还需在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上下功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孙久文建议,中部地区要主动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利用中部地区独特区位优势打通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同时积极参与到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中去。
他进一步建议,中部地区要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促进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重视跨区域合作,中部六省间加强合作,加快和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承东启西的区域合作,发挥好承东启西的辐射带动作用。
中部地区协调发展论坛现场
追求绿色生态 不让城镇化染上“城市病”
近30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也给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例如交通拥挤、供水不足、环境污染、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等“城市病”问题。
“城市的经济体量相对农村来说比较高,人口也高度密集,一旦发生灾害,损失是非常严重的。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不仅导致了日益增加的灾害风险,也带来了显著的土地利用变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夏军表示,城市内涝、水体黑臭、河湖萎缩等都是城市化后要面临的问题。
各领域的科研团队一直努力为解决这些问题寻找答案。2016年武汉遭暴雨袭击后,夏军团队总结了前期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些经验,提出了城市水循环系统再认识5.0版本的系统框架;针对快速城市化的水位效应变化、城市内涝黑臭水体及生态环境治理、城市绿色发展的需求,开发了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水循环模型。
“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土地利用,坚定地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路。这是未来城市绿色发展的方向。”夏军表示,要系统开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绿色发展的现状和水问题调查,重点分析防洪排涝、保供水、治污等绿色发展的瓶颈,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绿色发展集智聚力。
来源:中国科协信息中心